把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河街考察回访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敏坚 姜鸿丽 陈奕樊 卓萌 李杰
沅芷澧兰,弦歌悠扬。千年岁月沉淀的湖湘文脉,绵延不绝、贯通古今。
位于柳叶湖畔的常德河街,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涅槃新生。3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从特色美食到非遗技艺,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到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走、一边看,一路交流、一路叮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殷殷嘱托鼓舞人心,深切期盼催人奋进。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常德河街,回访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干部群众,感受那些难忘的瞬间。大家表示,要把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持续扮靓璀璨的中华文明。
3月19日,华灯初上,常德河街流光溢彩。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徐行 摄影报道
老街新生:留住城市的乡愁与活力
河街,是常德人记忆里的一抹乡愁。
这里曾是繁荣一时的“湘西大码头”,屈原、刘禹锡、沈从文、黄永玉等在此吟诗泼墨。后来却在战火硝烟中逐渐沉寂。
2015年起,常德市政府在穿紫河北岸易地重建常德河街,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并坚持修旧如旧,复原昔日繁华。
春日暖阳一扫连日的阴雨,3月19日一早,常德河街就热闹起来,晨练、嗦粉、逛街的人们络绎不绝。
上午10时许,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整条街巷沸腾起来。现场欢声雷动,大家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亲切挥手、微笑回应。
壹德壹是常德米粉的地标品牌之一,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路过我们店铺时,总书记好奇地问我店名的含义。”回想起这一幕,壹德壹米粉店服务员张尚凤格外激动。她告诉总书记,壹德壹坚持一边是员工、一边是顾客,以德行凝聚人心。“总书记听完点点头,我理解这是鼓励我们继续凭良心做事、用真心待客,把常德米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依托河街的火爆人气,以售卖常德特产为主的乡村振兴馆也开进了街区,常德香米、常德茶油、常德茶叶、常德甲鱼等在这里集中“亮相”。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馆内,详细询问这些土特产的制作工艺和销售情况等。
“价格、产地、保质期……总书记问得很仔细,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好产品质量关。”店员杨洋回忆,“从总书记亲切细致的问话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视和对做好‘土特产’文章的期许,也更加激励我们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让更多常德特色优质农产品‘香’飘出圈!”
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钵子菜招牌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
常德河街钵子楼店经理李宗美热情“推销”:常德当地仍保留着古人“鼎食文化”的遗风,用陶制的炖锅盛装食材,边加热边吃,以驱寒祛湿。
“总书记饶有兴致地问我有哪些特色菜,真后悔没请总书记进店来品尝一下。”李宗美笑着说,我们一定把常德钵子菜发扬光大,欢迎全国各地朋友们前来尝鲜。
国潮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热辣滚烫”
麻质画、桃源刺绣、常德木雕、花鼓戏、澧水船工号子……种类繁多的非遗,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矿”。
在常德河街的非遗传承基地——鸳鸯走马楼,习近平总书记看常德丝弦表演、听船工号子合唱、品常德擂茶美味。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鱼米养胖的地方……”常德丝弦经典曲目《常德是个好地方》响起,用剪剪花传统曲牌和常德方言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首曲子当地群众耳熟能详,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听一边点头。
“一字一句,总书记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们紧张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现场表演的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和李庭婷既感动、又自豪,“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和婉转清丽的常德丝弦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团队6人的小合唱,浑厚高亢、气势如虹,把澧水流域船工战狂风、掌稳舵的劳动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前与演出团队亲切交流,叮嘱他们要把曲目传承下去。“船工号子唱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唱给总书记听!”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我们一定会把曲目永远传下去!”
如何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常德努力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桃源刺绣、麻质画、常德木雕等50余家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让国潮非遗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中。
鸳鸯走马楼大堂一侧,巨型木雕《湘行散记》设计图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常德潘氏艺术木雕传承人潘能辉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这是自己正在创作的“湘西北版《清明上河图》”。
2019年,潘能辉的工作室入驻常德河街,他和妻子胡美华一道以沈从文《湘行散记》为创作蓝本,用木雕技艺再现湘西北地区的人文、建筑等民俗生活。
“听说这座木雕长达10米、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时,总书记感慨地说,非遗传承之路非常艰辛,你们做得很好。”潘能辉难掩兴奋,“我将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把木雕技艺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起来,创作更多好作品。”
一根擂棒将花生、茶叶、生姜等细细研磨,粉末置于碗中,开水冲泡,满屋生香。
擂茶习俗非遗传承人谢元团队现场制作了常德传统美食擂茶,习近平总书记端起茶碗,细细品味。“总书记品尝了几口后说,‘擂茶有两大类,我在福建工作时喝过另一种,风味各不相同’。没想到总书记对我们擂茶文化这么了解!”团队成员文峰兴奋地说。
得知文峰是个“00后”,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他要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在发展中把传统文化保护好。“我一定会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中国擂茶文化走向世界。”文峰说。
治水兴水:建设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湖
河街的美,一半在街,一半在河。
一阵微风拂过,穿紫河碧波荡漾、水光粼粼,柳树婆娑、水草摇曳。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河堤漫步,不时驻足察看沿岸风貌,详细了解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随行的讲解员、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江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穿紫河名字的由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朗州(常德旧称)司马时写下《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取诗中“紫菱”之意,穿紫河得名。
一泓碧水流淌千年,哺育了两岸百姓。上世纪80年代,因水系改道切断了水源供给,加之两岸污染物大量排放,千年古运河穿紫河一度成为“臭水沟”,也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心头之痛”。
全线截污、降堤修闸、修建生态滤池、打造海绵城市……经过多年综合整治,穿紫河又恢复了生机,成为一条流光溢彩的“金腰带”、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河”。常德人乡愁里的泱泱碧波又回来了。
临河商铺的陋室听茶茶社老板钟媛对此感受尤为深刻。“在风景如画的穿紫河畔开店,幸福指数很高。”她说,“你看,连总书记都来‘打卡’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节节高!”
江湖滔滔,洞庭淼淼,穿紫河与洞庭湖是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得知常德城区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后,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洞庭湖生态治理情况。
“这是6年来总书记第二次来到洞庭湖边,亲自关心指导洞庭湖治理和保护工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罗毅君回忆说,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东洞庭湖湿地和城陵矶水文站考察,留下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
罗毅君向总书记报告,6年来,湖南牢记嘱托,持续推进洞庭湖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项目建设,开展“洞庭清波”等专项行动,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的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湖区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59处,城市管网延伸到千家万户。如今的洞庭湖,江豚腾跃、麋鹿嬉戏、白鹭翱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年降雨怎么样?安排了哪些水利工程项目?目前还有什么困难?习近平总书记一一询问,言语间,是对洞庭湖的深切牵挂。
“总书记关心的正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罗毅君说,湖南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多措并举,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将“一江一湖四水”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听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门口,周围的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大家自发聚在广场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总书记说,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句话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伍彩霞说,“我们将牢记嘱托,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幸福河湖试点区,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把柳叶湖打造成最美城市会客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